尽管传统
益生菌的发展十分迅速,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(1)含糖量过高,热量过高。有些益生菌类产品的含糖量高达30-40%,这使相当一部分害怕糖分高的消费者拒之门外,甚至易使小孩乃至正常的健康人导致肥胖症;
(2)益生菌含量偏低,效果不明显。一些益生菌指标含量偏低,特别是在保质期或有效期的后期,活性菌数量较少,甚至衰亡至为零,无法达到原有的功效;
(3)一些
益生菌产品的口感欠佳,难以带给消费者轻松享受。
灭活益生菌是将有益菌通过「
益生菌灭活技术」,使其不再具有生命力,但仍对人体起到有益健康作用而制成的益生菌(比如增强免疫力、调理肠胃等等)。灭活益生不等于死菌,死菌是没有功效的,灭活益生菌保留益菌原有特性,只是不具备生长繁殖能力。最大的优点在于灭活益生菌可不受温度环境影响,更易存储运输,对人体健康作用更加显著。灭活益生菌的基础研究与应用,在日本、美国、俄罗斯、德国等国家较受重视,主要围绕灭活乳杆菌属、灭活双歧杆菌属、灭活枯草杆菌及一些灭活链球菌类进行研究。在日本含灭活双歧杆菌属的产品非常盛行,并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。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益生菌及微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,80年代逐渐出现了一些微生态制品。益生菌功能性的研究多限于活菌,在
灭活益生菌及其制品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。
灭活益生菌的优势:
1)安全性高:益生菌活菌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,已有益生菌活菌制剂对于免疫力缺陷的病人有潜在的危害。菌体的突变、非正常部位转移以及抗药性基因转移都可能会导致致病菌的增加,尤其对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而言,服用活菌制剂很容易引起病理反应,相比较而言,灭活状态的益生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。
2)没有菌量的限制:灭活
益生菌制剂对于益生菌的数量没有限制,而活菌制剂通常要具备一定数量的活菌数量才能具有疗效,如
益生菌酸奶中和活菌类益生菌保健
食品(我国2005年发布的《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(试行)》)至少含有1.0×106个/ml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活细胞才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及保健作用。
3)生产保存容易:质量稳定性高,益生菌活菌对其保质期、保存条件有严格地要求,为了降低益生菌在贮存、保存条件中活性的丧失,在益生菌活菌制剂中需要添加保护剂和稳定剂。灭活微生物制剂由于不需要维持一定的菌量,因此在运输、保存等方面较为容易,质量稳定性也比较高。
4)可以和抗生素同用:人的身上有许多正常的菌群,这些菌群对人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。活菌制剂不能和抗生素合用,原因是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,也消灭了益生菌活菌,结果造成人体正常菌群失调,易引发许多疾病,如造成肠道菌紊乱,引起腹泻,导致人体得消化、营养吸收等一系列不良反应。
灭活的方法有热灭活、伽马射线灭活、紫外线灭活、酸灭活等不同方式,不同的灭活方式对益生菌的功效也不同。经研究目前紫外线可能是制作灭活益生菌制剂地理想手段。灭活后常用的干燥方式有常压干燥、减压干燥、喷雾干燥、冷冻干燥等。常压干燥特点包括:设备简单、干燥时间长、不耐热成分破坏、产品易结块;减压干燥的特点是:温度低、产品质松容易粉碎;喷雾干燥的特点有:温度高、热敏成分被破坏、产品损失较严重;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是:低温环境有助于保住其风味和营养成分,低压环境可以防止被氧化,保持菌活力,冻干前后物料形状不会改变,内部呈现出均匀多孔的结构,并且会脱去90%-95%的水分,冻干粉的复水能力强且快,保质期也会延长。冻干产品保持了食品特有的色香味,具有良好的贮藏保鲜和复水性,受到消费者欢迎。
在乳酸菌适当的生长期、利用适当的方法灭活益生菌细胞,尽管细胞不再具有生物活性,如生长和繁殖,但仍保持细胞的完整性。如果进行革兰氏染色,还是正常的蓝色。同时还保留以下功能:
(1)灭活益生菌的细胞还能粘附在人和动物肠道上皮细胞,形成生物膜,竞争排斥致病微生物,从而保护肠道。
(2)灭活益生菌的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杀灭致病微生物;
(3)灭活益生菌的微生态制剂富含B族维生素,可以刺激肠道中固有的产酸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生长,从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。
(4)灭活益生菌细胞对肠粘膜非特异性免疫具有调节作用。
(5)灭活益生菌细胞能够体外或体内吸附食物中的霉菌毒素,减少其进入人和动物肠道,从而提高食品安全。
灭活益生菌的作用功效:增强免疫和抗肿瘤;抑制病原微生物;吸附有害物质;延缓过敏症状;调整肠道菌群;降低血清胆固醇等,以
灭活乳酸菌冻干粉为例附录了相关地试验报告。由于灭活益生菌对人体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功效,灭活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、医药卫生和饲料等领域,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。
因为人体自身
肠道益生菌量的多少和年龄及压力有关,年龄增长压力增大,体内益生菌就减少,有害菌就多,肠道功能减弱,肠道内毒素垃圾难以及时排出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内分泌失调。灭活益生菌能完全被肠道吸收,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。
1、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,
2、刺激肠道蠕动。
3、继而加速新陈代谢,
4、有效及时排出体内毒素垃圾,
5、肠道干净了,
6、身体轻松了。
以上资料参考文献:
Postbiotic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arly Life Nutrition and Beyond .NCBI
R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diet-derived postbiotics for improv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function. .NCBI
Probiotics for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: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. .NCBI
Scavenger receptor for lipoteichoic acid is involved in the potent ability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 L-137 to stimulate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-12p40. .NCBI
Lebeer S, Bron PA, Marco ML, van Pijkeren JP, O'Connell Motherway M, Hill C, Pot B, Roos S, Klaenhammer T. Identification of probiotic effector molecules: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, 2017, 49: 217-223.
Aguilar-Toalá JE, Garcia-Varela R, Garcia HS, Mata-Haro V, González-Córdova AF, Vallejo-Cordoba B, Hernández-Mendoza A. Postbiotics: An evolving term within the functional foods field. Trends in Food Science & Technology, 2018, 75: 105-114.
Shenderov BA. Metabiotics: novel idea or natural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 conception. Microbial Ecology in Health & Disease, 2013, 24: 20399.